健康科普
發布時間:2023-01-16 閱讀:63 次
本報通訊員 孫卉 本報記者 古瑾
許多寶媽都有這樣的困惑:寶寶四五天沒大便了,正常嗎?大便拉得有點干,幫看看正常嗎?寶寶幾天沒有大便,不哭不鬧,需要看醫生嗎?
“攢肚”幾乎是每個寶寶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坎,寶媽不能放任不管,也無需過于焦慮,只要用科學的方法,就能解決寶寶的“大便難題”!
剛出生的寶寶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,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也不完善,寶寶吃奶后會引起胃—結腸反射,產生排便。所以剛出生的寶寶一吃奶就會排便,有時會邊吃邊拉,吃得越多,拉得也越多。隨著寶寶消化系統的不斷完善,對母乳的消化、吸收能力逐漸提高,母乳被充分吸收利用,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量很少,不足以刺激直腸形成排便反射,最終導致“攢肚”的現象。
攢肚or便秘?
“攢肚”一般在寶寶滿月后出現,是指寶寶大便規律的改變。寶寶雖然幾天才排便一次,但大便是正常的黃色軟便,排便時不費勁,也不會出現痛苦的表現,吃喝玩睡不受影響。
而便秘不僅僅是指大便次數減少,更重要的是大便干結、排出困難。寶寶每次排便都很費勁,顯得很不舒服、表情很痛苦,最關鍵的是,排出的大便很干燥,都是一粒一粒的小硬球。有時堅硬的糞便還會擦傷寶寶的腸道黏膜,在大便外粘有血絲。這些與“攢肚”是截然不同的。
寶寶攢肚怎么辦?
由于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不同,“攢肚”持續時間長短也因人而異,只要寶寶能吃能睡能玩,體重增長正常,排便無痛苦不干硬,媽媽們也無需太過緊張。
“攢肚”一般無特殊的干預措施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當寶寶出現“攢肚”的情況,就表示母乳的喂養量剛好或者是略有不足,所以應及時將寶寶便便的次數調整到理想狀態(一般在一天1~2次),以保證寶寶在嬰兒期快速新陳代謝的需求。
同時抓住這個時期,培養寶寶良好排便的習慣,這可以很好地預防以后的便秘情況。
娃“攢肚”了,
媽媽該怎么做?
1. 培養寶寶定時排便的習慣
因“攢肚”現象一般在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,所以在此時訓練寶寶定時大便(如每天早、晚把大便),讓寶寶盡早形成良好的排便習慣。但如果寶寶不配合,不可勉強。
2. 每天堅持做腹部按摩
用手掌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,以肚臍為中心,由左向右旋轉按摩10次,休息5分鐘,再按摩10次,反復進行3回。
3. 運動促進腸道蠕動
嬰兒被動操、各個月齡寶寶運動訓練(翻身抬頭、扶坐、爬行等),幫助鍛煉腹部肌肉,刺激腸道蠕動。如:寶寶仰臥,抓住寶寶雙腿做屈伸運動,即伸一下屈一下,共10次,然后單腿屈伸10次,這樣會幫助寶寶腸道蠕動,有利于大便的排出。
4. 適當多喝水
適當補充水分,可以在兩次喂奶之間喂一些溫開水,滿6個月后添加輔食就可以徹底解決這種狀況了。
5. 增加奶量
適當增加奶量,特別是對于奶量不太夠的寶寶:如果寶寶大便減少,體重增加不理想,可能是因為母乳不足引起的,那么媽媽們得想辦法提高母乳的質與量,必要時可以采用混合喂養。如果寶寶已經4-6個月了,就可以適當添加一些糊狀食物或半固體食物。
6. 按需順應喂養
哺乳媽媽的飲食需要增加膳食纖維攝入,媽媽排便通暢,寶寶才容易排便。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,飲食調整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、食物不要太精細、規避可能的食物過敏源,考慮牛奶蛋白過敏建議更換低敏奶粉等。
7. 刺激肛門排便
如果寶寶5天以上沒有排便,老是放屁,必要時刺激肛門排便也是可行的。
提示:寶寶“攢肚”時伴有以下幾種情況時,需及時就醫:
1. 寶寶腹脹、嘔吐,精神差。
2. 長期、反復地出現便秘,建議到兒科就診排除器質性疾病,是否存在先天性巨結腸、腸道神經元發育不良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。
3. 便便排解后有便血。
家長畢竟不是醫生,這么多情況,如何分辨得清呢?這個時候,一定要聽從醫生給出的專業建議。
上一篇拔罐后的罐斑都暗示了啥?
下一篇沒有了